审核情况

  • 1
    代表提交
  • 2
    结束

基本信息基本详情()

关于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建议

目的| 意义| 快速| 深化|
2025-03-06 17:10
民宗侨外
已立案(待反馈)
谈斌
13905623664
铜官区官塘社区党委书记、服务中心主任

建议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皖教基〔20184号)也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研学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形式,通过与其他孩子交往、与社会接触,避免了读死书死读书的状况,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融入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研学搭建了从理论到实际的桥梁,让孩子将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变成亲眼见过、亲身体会过的经历,将知识合理有效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既能使孩子们进一步学习巩固知识,还能让他们拓宽眼界、放松身心。课堂教学中虽然有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但都是预设的情景,孩子体会不到如何面对真正的困难。研学超越了课堂,直接面对现实,能让孩子直接亲身体验,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和感受度,是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拓宽育人渠道、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各中小学也陆续开展了各类研学活动,但在多年实践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形式轻管理。不同学校在同一个研学基地的活动内容基本相同,所提供的研学项目没有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制定相对有特色的活动方案。同时,对活动基地的管理不够到位,主办单位提供的研学条件不充分,自身师资力量空缺,很多参与研学的学生、家长反映基地的卫生条件不达标、活动内容空洞,导致很多原本想让孩子通过参与研学活动得到锻炼的家长对研学价值产生怀疑和否定。

2.重参与轻评价。不少学校在实施研学旅行活动中,都制定有活动方案、安全预案,还留有作业,但缺乏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乏统筹指导规划,自然科学认知类研学人文历史社科类研学党建爱国红色主题类研学较低,学生参与研学往往走马观花,流于表面。学校对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个人的得失、体验、感受、活动效果、教育价值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等关注的不够多。研学旅行的教育引导作用常流于形式,没有落实到位。

3.重规范轻个性。由于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安全保障要求高,大部分学校都是在同样的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时间较短,学生体验度不高。往往小学、初中研学的地点相同,从而影响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研学旅行的育人效果打了折扣。

4.重组织轻宣传。受应试教育影响,社会普遍对研学的认识不足,有家长不支持或者对研学目的地不接受。

、意见建议

1.完善政策法规规范过程管理。从市级层面制定全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统一的相关政策法规,严格监管参与各方的主体责任,规范研学旅行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各主体的重点任务和保障研学活动过程中的各项软硬件措施。对研学基地制定严格的管理考评制度,特别是要将研学基地的卫生条件、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及评估纳入研学基地考核的指标。对于积极履行研学义务,充分提供丰富的研学活动项目,积极保障研学活动安全的承办单位,给于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奖励。

2.扩大活动宣传丰富项目内容。积极发挥各媒体平台对研学的推广宣传工作,加强社会对研学教育的认知和认可。研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离不开家庭的认可。研学教育作为学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第三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应当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大力鼓励优质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企业劳动模范,各界行业精英等共同参与研学教育发展事业,形成多元化、开放性的研学旅行合作机制。教育主体单位通过自主选择研学旅游的承办合作单位,利用市场机制的高效性和灵活性,促进研学旅游教育的承办合作单位向着更加规范,更加高效,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

3.加强队伍建设扩大研学成效。研学旅行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中的重大创新举措,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对研学教育的育人老师进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资格的认定,通过人才培训和考核,让研学教师持证上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提升研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鼓励研学教师参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建立研学旅行教师激励机制,表彰优秀研学旅行教师,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期望通过相关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决当前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构建起一个资源丰富、课程多样、安全有序、师资强大、家长认可、社会广泛参与的研学旅行体系,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更有力的支持。



相关情况

建议办理单位

办理类型 办理单位 办理状态 签收时间 答复时间
主办 市教育和体育局 已办结 2025-05-27 09:41 2025-06-25 11:32
协办 市文化和旅游局 已办结 2025-04-18 10:48 2025-05-22 15:06

建议办理信息

市教育和体育局
市第十七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闭会003号建议的答复

谈斌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研学旅行管理的建议”已收悉,现将相关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政策法规,规范过程管理”的建议。我市按照立足市域研学营地,辐射周边研学基地,依托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大通营地,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制定《铜陵市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铜陵市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安全应急预案》《铜陵市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呈报制度》等10余项研学工作制度,从安全管理、报备制度、线路开发、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全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进行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机制。进一步强化研学旅行安全保障,完善“行前五到位”机制,即安全培训(含应急演练)、家长告知书、保险购买、健康筛查、物资检查必须100%完成。
下一步,市教体局将积极配合市文旅部门加强规划设计,出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推进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统筹部署,进行月汇报、季点评,推动形成合力。主动对接安徽出版集团、安徽环球文旅集团等,开展研学旅游工作交流、课程设计等业务探讨,深化战略合作。将研学旅游团招徕、基地品牌创建纳入奖补政策范围。
二、关于“扩大活动宣传,丰富项目内容”的建议。目前,我市依托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编写《研学旅行手册》,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发“体验改革开放成就”“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关注万古长江生态”“感受革命光荣传统”和“体验水乡农耕文化”六大主题研学课程,设计43条精品线路,120 多门课程。突出以铜文化研学为核心,研发“认识铜、寻找铜、使用铜、铜传承”相关研学主题,推出了“研学旅行,寓教于乐”研学课程体系,开发了《千姿百态铜工艺》《神秘图腾:铜的纹饰》等13个精品特色研学课程,形成8条研学示范线路,编写一整套指导教材、研学手册、研学导游词,形成铜文化研学精品。并充分考量我市如浮山、铜官山等人文、地质、乡土、农耕等丰富资源,进一步拓展研学实践教育的覆盖面,深挖地质科学兴趣、生态科学普及、历史文化教育等特色课程内涵。以传承弘扬铜文化为核心,倾力打造的铜官山1978文创园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提升8个铜文化项目旅游功能,推出飞行影院、虚拟现实、体感识别、交互游戏等一批新场景,培育了铜徒学堂、“今日铜学”沉浸式研学体验产品,新增省级旅游示范基地6家,形成“从铜遗址、铜开采、铜产品展示到铜体验”完整的铜文化研学旅游主题线路。2025铜陵市研学旅游暨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以书籍为引,串联铜陵深厚历史文化脉络。成功举办第十四届铜陵青铜文化节,推出三条铜文化研学旅游线路。
三、关于“加强队伍建设,扩大研学成效”的建议。我市高度重视研学实践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近年来,常态化开展研学实践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大赛;组织研学导师业务培训活动,邀请国内知名研学专家、体验教育学者讲课;组织教职工到省内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参观学习,着力打造出一支能将旅行与学习相结合、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和动手体验、把课本知识与研学实践深度融合的研学导师队伍。市文旅部门将制作铜陵研学旅游宣传片,策划编写铜陵研学指导教材、研学手册、研学导游词,出版《铜陵行记》《铜陵旅游攻略》丛书。积极组织研学旅游基地(营地)、旅游景区(点)、研学旅游服务机构相关从业人员参加研学旅游指导师培训班,加强研学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研学旅游健康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借助优势资源提升铜文化研学产品,开发“青铜冶铸技艺体验”“长江生态科考”等实践课程,纳入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擦亮铜文化研学地域品牌。持续推广研学品牌,围绕“青铜根脉、山水文脉、古镇商脉、红色血脉”四大核心资源,开发更多主题研学线路,如青铜铸造技艺探秘、古矿遗址考察、长江生态保护实践等。通过数字化手段增强互动体验,提升研学产品的科技感与吸引力。联合安徽出版集团等机构,深化研学课程体系,形成覆盖小学至大学的梯度化课程库。推出沉浸式研学线路,结合工业遗存、非遗体验与生态考察,打造复合型研学产品。积极打造铜陵研学实践教育品牌的基础上,借助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品牌影响力和全国研学营地间互通交流的平台优势,建立与其他全国研学营地,特别是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营地互联互通,不断提升研学实践教育队伍能力和水平,共同开发研学课程线路,不断提高研学实践教育课程服务与育人质量。
感谢你(你们)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对教育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主办单位:市教体局
协办单位:市文旅局
办复类别:A
联 系 人:詹珍珍
联系电话:18956202178
   
2025年6月17日
市文化和旅游局
关于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闭会第003号建议的
协办意见

市教体局:
谈斌代表提出的“关于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提出如下协办意见:
近年来,我市深度挖掘铜文化打响研学名片,提炼铜文化内涵。立足铜文化,拓展铜文化研学,打造铜博物馆、铜官山1978文创园、铜官府创意产业园、北斗铜街等一批铜文化主题产品。充分发挥铜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相关研学课程,深层次解读铜文化的古往今来,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传承之美和丰富内涵。
一是加强规划设计。出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推进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统筹部署,进行月汇报、季点评,推动形成合力。主动对接安徽出版集团、安徽环球文旅集团等,开展研学旅游工作交流、课程设计等业务探讨,深化战略合作。将研学旅游团招徕、基地品牌创建纳入奖补政策范围。
二是打造特色品牌。以传承弘扬铜文化为核心,倾力打造的铜官山1978文创园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提升8个铜文化项目旅游功能,推出飞行影院、虚拟现实、体感识别、交互游戏等一批新场景,培育了铜徒学堂、“今日铜学”沉浸式研学体验产品,新增省级旅游示范基地6家,形成“从铜遗址、铜开采、铜产品展示到铜体验”完整的铜文化研学旅游主题线路。2025铜陵市研学旅游暨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以书籍为引,串联铜陵深厚历史文化脉络。成功举办第十四届铜陵青铜文化节,推出三条铜文化研学旅游线路。
三是强化人才培育。制作铜陵研学旅游宣传片,策划编写铜陵研学指导教材、研学手册、研学导游词,出版《铜陵行记》《铜陵旅游攻略》丛书。积极组织研学旅游基地(营地)、旅游景区(点)、研学旅游服务机构相关从业人员参加研学旅游指导师培训班,加强研学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研学旅游健康发展。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推广研学品牌,围绕“青铜根脉、山水文脉、古镇商脉、红色血脉”四大核心资源,开发更多主题研学线路,如青铜铸造技艺探秘、古矿遗址考察、长江生态保护实践等。通过数字化手段增强互动体验,提升研学产品的科技感与吸引力。联合安徽出版集团等机构,深化研学课程体系,形成覆盖小学至大学的梯度化课程库。推出沉浸式研学线路,结合工业遗存、非遗体验与生态考察,打造复合型研学产品。


                              2025年5月22日
  • 审核情况

  • 基本信息

  • 建议内容

  • 建议办理单位

  • 建议办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