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情况
-
1代表提交
-
2结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皖教基〔2018〕4号)也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研学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形式,通过与其他孩子交往、与社会接触,避免了读死书、死读书的状况,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融入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研学搭建了从理论到实际的桥梁,让孩子将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变成亲眼见过、亲身体会过的经历,将知识合理有效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既能使孩子们进一步学习巩固知识,还能让他们拓宽眼界、放松身心。课堂教学中虽然有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但都是预设的情景,孩子体会不到如何面对真正的困难。研学超越了课堂,直接面对现实,能让孩子直接亲身体验,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和感受度,是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拓宽育人渠道、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各中小学也陆续开展了各类研学活动,但在多年实践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形式轻管理。不同学校在同一个研学基地的活动内容基本相同,所提供的研学项目没有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制定相对有特色的活动方案。同时,对活动基地的管理不够到位,主办单位提供的研学条件不充分,自身师资力量空缺,很多参与研学的学生、家长反映基地的卫生条件不达标、活动内容空洞,导致很多原本想让孩子通过参与研学活动得到锻炼的家长,对研学价值产生怀疑和否定。
2.重参与轻评价。不少学校在实施研学旅行活动中,都制定有活动方案、安全预案,还留有作业,但缺乏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缺乏统筹指导规划,自然科学认知类研学、人文历史社科类研学、党建爱国红色主题类研学占比较低,学生参与研学往往走马观花,流于表面。学校对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个人的得失、体验、感受、活动效果、教育价值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等关注的不够多。研学旅行的教育引导作用常流于形式,没有落实到位。
3.重规范轻个性。由于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安全保障要求高,大部分学校都是在同样的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时间较短,学生体验度不高。往往小学、初中研学的地点相同,从而影响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研学旅行的育人效果打了折扣。
4.重组织轻宣传。受应试教育影响,社会普遍对研学的认识不足,有家长不支持或者对研学目的地不接受。
二、意见建议
1.完善政策法规,规范过程管理。从市级层面制定全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统一的相关政策法规,严格监管参与各方的主体责任,规范研学旅行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各主体的重点任务和保障研学活动过程中的各项软硬件措施。对研学基地制定严格的管理考评制度,特别是要将研学基地的卫生条件、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及评估纳入研学基地考核的指标。对于积极履行研学义务,充分提供丰富的研学活动项目,积极保障研学活动安全的承办单位,给于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奖励。
2.扩大活动宣传,丰富项目内容。积极发挥各媒体平台对研学的推广宣传工作,加强社会对研学教育的认知和认可。研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离不开家庭的认可。研学教育作为学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第三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应当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大力鼓励优质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企业劳动模范,各界行业精英等共同参与研学教育发展事业,形成多元化、开放性的研学旅行合作机制。教育主体单位通过自主选择研学旅游的承办合作单位,利用市场机制的高效性和灵活性,促进研学旅游教育的承办合作单位向着更加规范,更加高效,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
3.加强队伍建设,扩大研学成效。研学旅行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中的重大创新举措,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对研学教育的育人老师进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资格的认定,通过人才培训和考核,让研学教师持证上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提升研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鼓励研学教师参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建立研学旅行教师激励机制,表彰优秀研学旅行教师,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期望通过相关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构建起一个资源丰富、课程多样、安全有序、师资强大、家长认可、社会广泛参与的研学旅行体系,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更有力的支持。
办理类型 | 办理单位 | 办理状态 | 签收时间 | 答复时间 |
主办 | 市教育和体育局 | 待签收 | ||
协办 | 市文化和旅游局 | 已签收 | 2025-04-18 10:48 |
审核情况
基本信息
建议内容
建议办理单位
建议办理信息